首页>活动报道
“君子之交”是以心换心
若不是一名绝症患者临终前的来信,没有人会注意到林莉,更没有人会得知她九年助残帮困的故事。
作为一名“70后”女孩,林莉的生活和所有年轻人一样,充满了追求梦想的激情。她做过记者,是民建会员,去年又跳槽到东方医院党政办公室工作。可她又有些不一样:与一名大她5岁的后腹膜纤维瘤患者成了莫逆之交,9年相伴相知,让对方重新找回生活的勇气。
患者叫许俊芳,林莉习惯叫她“芳芳”。1993年,在芳芳生命最灿烂的21岁,医生宣布她最多只能活两年。一天打十几针“杜冷丁”,她奇迹般带瘤活了下来。2002年,林莉在采访中和许俊芳结识,随着交往的深入,她被芳芳面对疾病的坚强深深打动。
从此以后,林莉隔三差五往芳芳家里跑。每次林莉总会拿个小板凳坐在芳芳床前和她聊天,开心的、不开心的事,都一股脑告诉芳芳。芳芳会反过来劝导她,帮她分析问题。这是林莉琢磨出来的方法,“真正帮助一个人,就不能让对方觉得你在帮她”。
渐渐地,她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当林莉得知芳芳的记忆还停留在“公交车票5分钱一张”时,便决定帮她迈出十几年从未迈出的家门。那段时间,在静安寺附近上班的林莉每天一下班就往附近的残疾人用品商店跑,希望能帮芳芳找到一部扶手可折叠的特殊轮椅,“因为普通的轮椅她坐不进去”。最终,在芳芳父亲朋友的帮忙下,好不容易从国外带回来一部。
当芳芳坐在轮椅上时,她却犹豫了,怎么也不肯走出家门。这时,林莉才意识到,阻碍芳芳走出家门的最大障碍其实是心理阴影,但这又谈何容易。林莉不断鼓励她,用美食“诱惑”她,经不住软磨硬泡,芳芳终于答应外出就餐。
当天,林莉专门订了个很隐蔽的地方,可“意外”还是发生了。饭店门口有个台阶,两个服务员过来帮忙把轮椅抬了进去,这时,却有另几个服务员在旁观。晚上回去,芳芳对林莉说:“以后吃饭能不能找个没有台阶的?”林莉意识到是自己的疏忽伤害了芳芳脆弱的心灵。从此以后,每次外出她都会提前踩点,对服务人员打好招呼,“不要站在门口,不要盯着看她”。
芳芳变得越来越自信。有一天,芳芳妈妈在电话中激动地告诉林莉:“今天我带芳芳去超市了,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啊!”不仅如此,芳芳还学会了用电脑键盘将自己的人生感悟敲击成一篇篇精美的文章。林莉鼓励她多写,帮她在报刊上发表。对芳芳而言,这不仅仅是她智慧和辛劳的结晶,更是她自身价值和生命意义的体现。
“不是简单的给予,而是心与心的交流,真正的‘君子之交’。”林莉成了芳芳最信任的人。临终前,她单独向林莉交待了后事,并将自己的网络购物账号、密码统统给了林莉。林莉根据她的购物记录,帮她继续着“最牵挂的人和事”。此时,芳芳爸爸、芳芳妈妈也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她的 “爸爸”、“妈妈”。
去年10月,在芳芳去世1个月后,芳芳父母将一个首饰盒交到林莉手中。打开一看,那是芳芳生前最喜欢、最珍贵的一根金项链。没有言语,林莉小心翼翼地把它戴在了脖子上,沉思良久。
来源:解放日报2012-1-11